最近看的:合伙中国人

最近无意间看到了《合伙中国人》,觉得几位投资人评论得很精彩。一直都很喜欢徐小平和熊晓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都很锐利,说话的方式也很得当。

只是难免会心生怀疑,现在的天使投资都这么轻易做决定吗(有时候觉得有些草率)?

不过我相信,他们并不会为了这点钱而毁坏自己的声誉,所以这么分析,投资应该是实打实真的。

今天看到一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一个14岁的正读初三的小女孩。项目是基于社交关系网络服务于00后的仿照Amazon Echo的语音网购平台。idea本身其实已经不重要,小女孩对产品的阐述和表达倒还不错,虽然这到底是作为一场演讲而精心准备之后背下来的还是自身对产品确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并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这位作为自称CEO,年仅14岁还穿着校服的“小屁孩”。

在美国,很多小孩10几岁就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天分,很多小孩在那时候已经开始学习编程,像Elon Musk在12岁的时候就开发出了一个小游戏以500美元卖给了一家公司。而著名的Bill Gates 和 Mark Zackberg 都是在大学期间辍学创立公司。在美国的教育当中,对小孩的创新启蒙使得大量的人才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我们所认为的大学毕业以后)就已经创办公司并有所成就。

所以有很多评论指出在中国,同龄的小朋友们还都在应付大量的作业以及考试。做着可能毕业以后一辈子都用不上的数学题,以及各种所谓的“完全不实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然而,必须要澄清的是,虽然我也认同中国教育比起美式教育系统就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言落后很多,可虽然有些科目看起来好像学了并没有什么用,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学习的必要。

这位14岁小女孩的出现,至少在我们看到的表面上,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出不了创新的人才”带来了一丝丝反击的声音。

然而,小女孩的合伙人,实际是指她的爸爸。爸爸作为公司CTO负责技术,号称是做了21年的技术,自认是在为女儿打工。在投资人要求他开口帮忙介绍之前他都以让女儿自己表达为主,并没有主动插嘴解释,倒是看出了爸爸是想用这次机会锻炼女儿。可在女儿解释不了,投资人真让他开口帮忙介绍产品的时候,狂妄与过度自信让投资人们都有些尴尬。

显而易见,小女孩对产品本身根本谈不上理解,基本是在背书。而父亲偏执于激进的态度不知对女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screen-shot-2016-09-26-at-10-12-56-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3-10-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3-25-pm

 

1,姚劲波问:“假设你这东西做出来很火,这个时候需要你全力投入,休学创业,你会考虑吗?”

女孩答曰:“假如真的那么火了,我会。”
2,熊晓鸽问:“最怕的一点叫无知者无畏。你知道一个公司里面什么叫CEO吗?”

女孩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像是在背书可是给忘记了,之后补充说:“公司的一些方面的话,我们有合伙人,老爸,他是我一个很大的助理”

经过5位投资人的议论点评之后,小女孩几乎是要哭出来了。

screen-shot-2016-09-26-at-10-10-56-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1-16-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2-03-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4-26-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4-39-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4-50-pm screen-shot-2016-09-26-at-10-15-05-pm

最后,当当网李国庆展现了很大侠的风度,决定投。然而这个“投”字背后,他是有多纠结,他也很清楚,小女孩只能兼职做,并且这事失败的概率非常非常非常的大。

screen-shot-2016-09-26-at-11-03-21-pm

这100万,在我看来慈善成分远大于投资成分,纯粹是看在小女孩这么小年龄的份上,觉得难人可贵,算是鼓励。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事分两个层面:

首先,得抛开她的年龄来讲,一个仅仅有一个idea,作为CEO却并不知道CEO是什么,在经过别人的一番否定和批评之后几乎都要哭出来的人来讲,到底是否能做成一家公司;再加上产品本身除了一个idea(与“我有一个绝世的idea,可以改变世界,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程序员和一笔钱了”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外,连雏形也没有,是假定基于已取得微信的社交关系的基础上(这一点姚劲波也指出了,微信的关系作为腾讯最核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并不会轻易给外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诸多的假设之上。而最棒的假设就是:假设中国人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会有13亿了。一毛钱也行。

其次,作为14岁的初中生而言,她确实展现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思维。可是一个连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的中学生,真的一定要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这种烂大街的口号鼓吹之下创业吗?此时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在同龄人都成熟之后(大学毕业之后),那时候的差距还存在吗?还是说也有可能14岁时的所谓的小小的领先在后来会被很多人反超。一切的假设都有可能。举个例子:一个半岁就能走路的小孩 vs 一岁多才会走路的小孩, 一个刚学会说话就能够从1数到100 vs 一个五岁才能从1数到100,不论谁先学会,在他们10岁的时候,所有这些小孩都具备走路以及从1数到100的能力。然而这一阶段的“领先”,真的能够影响孩子能否成才吗?

凡事都得往好处想, 可是凡事却又并不能只往好处想。如果能成功,她的人生将会圆满。但是引用熊晓鸽对她说的那句话:“假设不成功,你又放弃了学业,你未来会幸福吗?”。

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于什么年龄阶段,就做什么事。该读书的时候,就与同龄人一样读书,该工作、创业的时候再开始创业。毕竟辍学创业的神话从概率上讲是微乎其微。

在某个领域过早的超前,而停止其他所有事情只发展这一项长处的话,显然会阻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局限了思维和眼界,然而凡事经不起万一,万一失败了,可走的路就大大缩小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知道有超乎同龄人的能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曾经学过一片文章:《伤仲永》,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与其揠苗助长,不如好好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长处,发展成为长期的兴趣,在业余时间慢慢发展它,等到自己枝繁叶茂,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时候,这个长处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强有力的利器。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